路加福音概要

徐兴言长老

第五章 恩典的器皿

一、神的国好像新酒

1. 第四章末了,说到耶稣在各处传神国的福音。当时,神的国是一件新的事物,在旧约只是预言,并没有出现过。这是一个喜乐的国度,可以用“新酒”来表示,难怪在五旬节时,犹太人讥诮门徒们是被新酒灌满了。是的,神要我们每个人被新酒充满。基督来到地上,就是要得着一些人作为器皿,可以盛满祂从天上带来的宝贵恩典。这是第5章给我们看到的。

2. 路加福音说到耶稣基督降世的目的有三方面:“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,在地上有平安,神的喜悦归与人”(2:14意译)神怎样将喜悦归与人?是藉着祂的爱子,因为神喜悦祂的爱子,祂也将我们与这爱子连在一起。我们若爱慕耶稣,与祂连接,神的喜悦就归与我们,正如祂喜悦祂的爱子一样。在第五章就看到一些适合盛装新酒的器皿,(如彼得,大痳疯病人,瘫子,利未等),以致神国的福音可以流露出来,叫更多的人得恩典。

二、 分段:

A 彼得-恩典使人认罪 (1-11节 )

B 大痳疯病人-恩典使人得洁净(12-16节)

C 瘫子-恩典使人得能力 (17-26节)

D 利未-恩典给人新的人生 (27-32节)

E 新衣服和新皮袋 (33-39节)

三、 彼得-恩典使人认罪(1-11节)

1. 第1节说,耶稣在湖边,众人拥挤祂,要听神的道。但接着的经文并没有告诉我们祂讲什么。因为单单讲和听是不够的,神先要在人心里作工,把他们作成一个器皿,所以圣经就先记载神是怎样在人心中作工的。

2. 西门彼得听从耶稣的吩咐,下网围着许多鱼,鱼装满了两只船。

(1) 这是一个神迹,彼得是一个有经验的渔夫,整夜劳力,并没有打着什么。可是耶稣却吩咐他到水深之处,下网打鱼。照当地情形,打鱼是在晚上水浅的地方,但主耶稣却吩咐他到水深处,还是白天的时候,不合打鱼的规律,但彼得顺从,就看到奇妙的事发生了。在人以为不能的,神却能,并且超过人所想像的。人的经验是宝贵的,但顺从主更重要。

(2) 彼得看见,就俯伏在耶稣跟前说,主啊,离开我,我是个罪人。这个神迹使彼得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。这是作成新器皿的第一个条件,认罪悔改。

3. 彼得说的话似乎自相矛盾,一方面向主说,离开我;一方面又俯伏在主脚前,没有离开主。但并不矛盾,这正是一种新的认罪方式。

(1) 在圣经中可以看到两种认罪方式。一是律法下的认罪,一是恩典中的认罪。当以色列在西乃山下接受律法时,他们见到雷轰闪电就颤抖,不要神与他们说话,在神的威严下他们认识自己的罪就害怕,远远的站立。这是律法下的认罪,害怕受神的惩罚。

(2) 彼得的认罪是在耶稣面前,一方面看到自己是罪人,同时也被主的自己吸引,看到主的恩典,不愿意离开祂。这是在恩典中的认罪,叫人被吸引来到主面前。恩典使人认罪,恩典又吸引人来到主前。

4. 这一网打的鱼很多,装满了两条船,但很稀奇,网没破。

(1) 网代表得到鱼的方法。在旧约的律法下,律法可以指出人的罪,也可以使人认罪,但律法不能得到这人为主而活。因为律法缺少一种内在的吸引的能力。但恩典可以,罪人听到福音,内心深深受责备,同时也深深被主爱所吸引,愿意来跟从祂,为主而活。恩典浩大,鱼多,网也没有破。

(2) 主耶稣对彼得说:不要怕,从今以后,你要得人了。这个“得”,英文作catch,而且是“得活的”to catch alive。这说出,主耶稣要我们去传福音,要得到活的(信徒要活出主的恩典),有生命的基督徒。这个“得”字在新约圣经中只用过两处。另一处在提后2:26“被魔鬼任意掳去的”,“掳去”与这处的“得”是同一个字。我们可以看见魔鬼要得的也是要活的,可以为他效劳的。

5. 第11节说,“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,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。”恩典的工作使彼得,雅各,约翰(或许安得烈也在内)认识自己,也被主吸引,开始要成为恩典的器皿,他们撇下所有的跟从耶稣,进入与耶稣更亲密的关系。

四、 大痳疯病人-恩典使人得洁净(12-16节)

1. 只是悔改认罪还是不够的,认罪是可以满足我们的良心,良心有平安了,但还需要一种新的洁净,使我们可以有合宜的光景在神面前。这是大痳疯病人的洁净的情况。恩典的器皿必须是洁净的。

2. 大痳疯病人是不洁净的,他不可以生活在人群中间,也不可以来到圣殿敬拜神。在当时,大痳疯是一种不治之症,除非神干预,病人一生在挣扎痛苦之中。世上的罪人就像大痳疯病人一样,只有神才可以救他们。

3. 在过去的年日里,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来到主面前,求主洁净他,他们只可以远远的站住,口里喊说“我们不洁净”。但今天有一个大痳疯病人来到主前说,“主若肯,必能叫我洁净了”。在耶稣身上,他看到新的希望。耶稣伸手摸他说,“我肯,你洁净了吧!”大痳疯立刻离开了他。

4. 主耶稣的“摸”说明什么?

(1) 说明耶稣的恩典和怜悯,临到一个不配的人。

(2) 说明耶稣的圣洁和能力。人若摸大痳疯病人,他就不洁净,但是圣洁的神的儿子接触污秽的人,那人得洁净了。神有洁净除罪的能力。

(3) “摸”表示主耶稣认同这病人的光景,正如耶稣认同我们,要为我们的罪而死。

(4) 这个洁净不是律法礼仪的洁净,乃是一种新的洁净,因基督的死带来的果效。

5. 耶稣吩咐这病人要去给祭司查看,献上礼物,对众人作证据。这是律法规定的。

(1)利未记14章记载大痳疯病人得洁净献礼物的条例。他要带两只活鸟,香柏木,朱红色线和牛膝草,以及羊羔,细面和油等来到祭司那里。

(2)这些礼物予表洁净我们的基督。两只鸟,一只被杀,另一只蘸在死鸟的血中,然后放在田野里,这是说到基督的死和复活。香柏木,朱红线和牛膝草分别说到基督的超越,荣耀和卑微。所以这个洁净不只是消极的,而是带进基督的完全,叫我们作恩典的器皿,合乎主使用。

五、 瘫子-恩典使人有能力(17-26节

1. 如果要成为恩典的器皿,可以盛满新酒,不单需要新的认罪,新的洁净,还需要一种新的能力。可以说,人是软弱的(性格的软弱,意志的软弱等等),愿意行的善行不出来,不愿意行的恶反倒行出来。耶稣曾对门徒说过:“你们心灵固然愿意,肉体却软弱了”。所以神心中所想的,就是给人能力,使他们行事为人可以荣耀神。

2. 这个瘫子是我们的写照,我们需要能力可以行走。这个瘫子得痊愈,是因为他来到耶稣面前。他自己不能来,是四个朋友把他抬来。因为人多,从门进不去,他们就上了房顶,把他连褥子缒下去。这是他们的信心,耶稣看见。信心很简单,就是来到耶稣面前,唯独祂是信心的对象。信心也是行动,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耶稣面前。

3. 当耶稣医治这瘫子的时候,第17节,有法利赛人和文士旁边坐着,他们代表旧约律法制度对人的难处无能为力。但是神的能力与耶稣同在,使祂能医治病人。这个新能力是藉着耶稣,根据信心和依靠顺从的原则。能力不是叫人独立,乃是叫人依靠神。

4. 出乎人的意料,耶稣不是先宣告瘫子得医治,而是先说,你的罪赦了。因为病得医治与罪得赦免同时来自主的能力和权柄。正如第23节说的,“或说,你的罪赦了,或说,你起来行走,那一样容易呢?”对耶稣说,都一样容易;对人说,都不容易。

5. 耶稣医治好瘫子,吩咐他起来,拿他的褥子回家去。那人在众人面前,立刻起来,拿着褥子回家去,归荣耀与神。他起来行走是为耶稣作见证,见证主的心是何等仁慈和怜悯。我们从主得能力,不是为别的,乃是为主作见证。

六、 利未-恩典给我们一个新的人生(27-32节)

1. 恩典不但使人认罪,使人得洁净,使人有能力,恩典还给我们一个新的人生。这是我们从利未身上看到的。利未是税吏,替罗马人收税,他的人生可以说以自己为中心。耶稣看见他,就对他说,你跟从我来。利未就撇下所有的,起来,跟从了耶稣。

2. 什么力量促使利未跟从耶稣?是耶稣的吸引。他在主耶稣的恩典里找到他人生的中心,以基督为中心。恩典使人放下自己,开始一个新的人生。正如保罗说的,他为主丢弃万事看作粪土,为要得着基督。这个新的人生是做恩典的器皿,与人分享恩典的好处。

3. 利未为耶稣大摆筵席,请税吏和亲友一同吃饭,带人来接触耶稣。法利赛人和文士批评耶稣。耶稣却说“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着。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,乃是召罪人悔改”(32节),利未,也叫马太,写了马太福音。一个新的人生将神的国的福音传开。

七、 新衣服和新皮袋(或新瓶)(33-39节)

1. 法利赛人批评耶稣的门徒没有禁食,耶稣说自己是新郎。当新郎与陪伴的人在一起的时候,是喜乐的时候,不需要禁食悲哀。但有一天,祂离开世界,门徒就要哀恸,那时就需要禁食。

2. 耶稣将自己比作新郎,有几方面的含意:

(1) 祂是中心,正如婚礼中最吸引人注目的是新郎。我们能够信主,跟从祂,全是祂恩典的吸引。

(2) 祂给人带来满足的喜乐。约15:11说,“要叫我的喜乐,存在你们心里,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”。

(3) 祂与祂所爱的人的联合带来一个新的时代。旧的律法时代要过去,神的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,神的喜悦要归与人。

3. 新郎有新衣服,婚礼的新酒要有新皮袋(new bottles)盛装。36-39节耶稣讲到衣服和新皮袋的比喻。新衣服表示神所设立的新制度,新皮袋表示主耶稣所得着的人,作恩典的器皿,充满恩典,流露恩典。新衣服和新皮袋都是叫神的心得到喜悦。

4. 文士和法利赛人穿的是旧衣服,持守旧的制度,礼仪。耶稣说,不能把新衣服撕下一块,补在旧衣服上,不要改良,要脱去旧的,穿上新的。今天也是这样,要照神在恩典中所设立的来敬拜和事奉,用心灵和真实来敬拜父,不是在耶路撒冷,也不是在基利心山(约4章)。神已经给我们预备了新酒(神国的福音),就不要回到律法(陈酒),总说陈的好。

八、 背诵经文:(5:31,32)

“耶稣对他们说:“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;有病的人才用得着。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;乃是召罪人悔改。”

<上一章>        <目录>        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