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林多后书概要

第五章 将来永远的荣耀

第四章的末了,比较了今天的苦难和将来的荣耀,一个是至暂至轻,一个是极重无比永远的;一个是看得见的,一个是看不见的。这是天与地之差别,无法相比。第5章进一步来看将来永远的荣耀,我们对将来有确定无疑的把握,对现在有充足的信心。

一, 生命吞灭死亡(1-10节)

1 基督徒不单有今生,还有永远。在主耶稣还没有回来以前,从今生过渡到永远,必然要经过这个过程。基督徒如何面对死亡呢?第一节说,“我们原知道”。这个过程是基督徒应该知道的。

2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敌人。几千年来,没有一个人战胜死亡。死亡宣告,一个人一生所作,所遭遇的,所努力的都结束了。葬礼通常是哀伤困惑的场合,特别是当参加葬礼的人,没有基督徒之盼望的时候。

3 在这段经文,保罗从三方面真实和积极地来看待基督徒的死亡。

A,天上永存的房屋(1节)

B,穿上衣服(2-5节)

C,与主同住(回家)(6-10节)

4 天上永存的房屋(1节)

(1) “帐棚”是比喻我们血肉的身体,与第4章的“瓦器”,“外体”相同意思。“天上永存的房屋”是指将来复活荣耀的身体。帐棚只是暂时居住的,房屋是为长久居住的。这里用拆毁的帐棚来比喻死亡。人肉身的生命的确像帐棚短暂而易损。然而,我们将来的生命却是永恒不变的。

(2) “在天上永存的房屋”,说明这身体有属天的特点,是属灵的,与将来的环境相称。

(3) “必得”是一旦旧的拆毁了,我们就立刻得到新的了,虽然样式会不同。所以死亡并不意味着无家可归。这提醒我们,要关心永远的事情。既然天上的房屋是永久的,我们不只是为今生的肉身活着,更为盼望荣耀的复活而活。
5 穿上衣服(2-5节)

(1) 前面用“房屋”来比喻将来复活的身体,现在又用“衣服”来比喻。不穿衣服,表示羞耻。“衣服”是说这复活的身体要成为我们的荣耀,遮盖羞耻。

(2) 第3节说,“倘若穿上,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”。从这句话来看,有一种情形是穿上了还可能赤身的。这是对不信的人说的,虽然他有复活的身体,好像衣服穿在他的灵和魂上面,但还是不能遮盖他赤身的羞耻。所以还未信主的人要及时面对永远的事,赶快信耶稣得永生。

(3) 今天我们仍在肉身中活着,有各种软弱,限制,烦恼,虽然心灵可享安息,身体仍不能摆脱人所共有的“叹息”,但是我们并不是企望快点结束这生命(4节,“并非愿意脱下这个”),而是抱着深切的盼望,想穿上神为我们在永世里所预备的复活身体(4节,“乃是愿意穿上那个”)

(4) 从今生过渡到永远,保罗希望他现在必死的生命并不只是停止,而是在它停止之前“被生命吞减了”(4节)。保罗把复活荣耀的生命描写成一条大鱼,可以吞灭小鱼(指今生必死的生命)。

(5) 这一切都是神作的。第5节,“为此”英文作now,“现在”。“培植”的意思是预备,作成。怎样才能生命吞灭死亡?现在神就在预备我们。作工在我们身上。并且还赐圣灵给我们作凭据(好像购屋的首期款,保证将来完全得着),我们一定会得到荣耀的复活。

6 与主同住(回家)(6-10节)

(1) 保罗用来描述今生与永远的第三个比喻是“与主同住”。一个人在一时间内只能存在一个地方,他不是“住在身内”(6节),就是“与主同住”(8节)。今天主在天上,我们住在身内(活在肉身中),就是与主相离(6节,指身体的相离)。若要与主同住,就要离开身体(不活在肉身中)。

(2) 这段经文三次提到“住”这个字。这个字的意思有“家”的概念。
“住”,英文作“at home 在家 ”,“相离”,英文作“away from home不在家”。所以“住”不只是一个地方的关系,而是有一个家的感觉。到底以今天的身体为家,还是以将来到天上,以主为家呢?保罗的选择,宁愿与主同住(以主为家)。

(3) 但是今天我们还在地上活着,所以行事为人就要凭信心,不凭眼见,基督徒要有平衡的信心,不过度强调永世,而放松今生该尽的责任。

(4) 住在身内或与主同住,听从神的安排,但有一个志向,就是得主的喜悦。无论与主同住,或活在世上,都可以向神坦然无惧。

(5) 为什么今天就要讨主的喜悦?因为我们信主的人有一天都要在基督台前受审判。这审判不是关乎永生和灭亡,而是工作的审判,要向主交帐,各人都按自己的工作得自己的赏赐(林前3:8)。至于不信的人是在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(启20:11-15),是定罪的审判。基督台前的审判和白色大宝座的审判照启示录说,相隔一千年。基督徒不经过白色大宝座的审判。

二, 事奉的动机(11-17节)

1 主是可畏的(11-13节)

(1) 我们众人将来都要来到基督台前,按本身所行的受审判,向神交帐。所以第11节说“主是可畏的”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主是慈爱的,主也是公义的。我们知道主是爱我们的,但很多时候忽略主也是严厉的。罗马书11:21提醒我们,“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,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,向你是有恩慈的”。因此要以敬畏的心来事奉神,神是轻慢不得的。

(2) 主是可畏的,因为一切与祂性格不符的东西,都不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。因为知道这一点,使徒们就竭力地“劝人”(劝有劝服的意思),劝人不要继续与神为敌,要赶快与神和好。

(3) 第11节的“显明”有赤露敞开的意思。使徒们在神面前是赤露敞开的。无论什么事都是真诚无私的,也盼望哥林多人的良心,能够承认使徒们的事奉是清洁真诚的。

(4) 到第11节,保罗说到他给他们写信的原因,不是为自己辩护(举荐自己),而是为哥林多信徒的缘故。因为他们受到某些表里不一的人(好像11:13所说的假使徒,外貌很虔诚,内心却不是)的影响,所以保罗将自己的真实情形告诉信徒,让他们可以回答那些假使徒,叫他们看看使徒们是如何降卑自己,委身基督的。

(5) 保罗事奉神极其火热,为真理辨明不顾惜自己,被人看作颠狂,其实是为神的缘故。同时他也是谨守(谨慎自守,温和,控制自己),是为信徒的益处。这两方面都是事奉的人需要的。

2 基督的爱激励(14-17节)

(1) 事奉的动机有两个,一个是畏惧,一个是爱。两者彼此相容,缺一不可。我们敬畏主是怕我们伤了祂,使祂忧愁,叫圣灵担忧。圣经中的敬畏,不是害怕畏缩,而是神圣的尊崇;爱也不是浪漫的感觉,而是舍己的回应。因此,对主的敬畏和清楚知道基督的爱,两者之结合,激励基督徒的服事。

(2) 基督的爱是无限的爱,一人替众人死。这说明众人(世上所有的人)都是要死的。但基督替众人死在十架,凡接受耶稣为他死的人就都可以得到救恩。基督为众人死,并不自动地等于众人都得救了,只有信的才得救。

(3) 基督的爱和死,不仅表达在“一人替众人死”,更表达在“众人就都死了”。“一人替众人死”容易了解,但为什么“众人就都死了”?这是指基督的的死包含所有的人,意思就是说,没有人被排拒在神藉基督所完成的救赎之外。

(4) 但是基督的死还有一个特别的目的:叫那些活着的人,不再为自己活。乃是为基督而活。主已经从死里复活,现在在天上。世上的人怎能认识我们的主呢?当我们这些蒙恩的人,在地上为主而活,世人就可以藉着我们认识天上的基督了。

3 成为新造(16-17节)

(1) 第16节,“我们从今以后”是说到信主前后的变化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新造的人了。所以对人对事有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判断,“不凭外貌认人”。保罗在悔改前从外表来认过基督,结果就逼迫了基督的教会。因为真正认识耶稣,祂的身份和工作,就不再无知,不再犯错了。

(2) “新造的人”或作“新的创造”。新造包含的意思:
a. 新造指在基督里,旧造指在亚当里。所有不在基督里的人(未重生得救)都还在旧造里。

b. 新造与旧的创造完全不同。亚当的被造是肉身生命的创造,没有神的生命。但在基督里的新造,却是得着神的生命,也成为神的儿女,与神有生命的关系。

c. 成为新造的人应该过新生活,新的人生观,不凭肉体的喜好行事。
d. 新造的人今生仍在肉身活着,不是已经完全了。乃是要依靠神,祂要建造我们,改变我们,使我们像耶稣基督。

三, 事奉的目标-和好的职事(18-21节)

1 “一切都是出于神”(18节),指新造完全是神的工作,包括怎样解决罪,怎样使过去与神为敌的人与神和好,怎样藉着耶稣基督作赎罪祭,以致罪人可以与这位恩典的神和好。旧造因着撒但的谎言和人的悖逆而败坏了,但是神的计划不会失败。

2 神给祂仆人的责任就是和好的职事。祂先籍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,然後又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事赐给我们。“赐”是出于恩典,也是托付,是我们不配的。

3 神怎样使人与祂和好?“这就是神在基督里,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”(19节)。是神奠定众人与祂和好的根基,就是祂在爱和恩典里赐下祂的爱子,让我们的罪孽都归在祂儿子身上,这样就不将我们的过犯归在我们身上。神要祂的儿女们把这个信息(和好的道理)告诉众人,这就是和好的职事。

4 保罗说他接受这个职事,作基督的使者(基督的大使),将神爱世人的福音传遍各处。

5 耶稣基督是无瑕疵,无斑点的神的羔羊。第21节说祂是“无罪的”(或作:不知罪的)。彼前2:22说,“祂并没有犯罪who did no sin”,约壹3:5还说“在祂并没有罪in Him is no sin ”;这里又说,“祂不知罪who knew no sin ”。这三处经文说出,在基督的本性里完全无罪。

6 何等奇妙的恩典,“神使那无罪的,替我们成为罪”,为我们受了罪的刑罚,成为受咒诅的,被神离弃。这就带出一个结果,“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”(21节)。意思是:那无罪的既然亲身担当了我们所有的罪;那么,我们有罪的就藉着基督,能够在神面前得称为义了。

四, 背诵经文(5:14,15)

“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。因我们想,一人既替众人死,众人就都死了;并且祂替众人死,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,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。”

<上一章>        <目录>        <下一章>